login...
公告
请输入搜索信息:
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人口政策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

作者: 来源: 日期:2011-01-09 09:48:55 人气:
陈 伟,顾 昕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100871)
摘 要:控制人口数量一直是我国现行人口政策的关键内容。随着人口出生率下降和新生人口减少,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学龄人口不断减少,而普通高校自1999年以来持续实行扩招政策,按此趋势,10余年后,普通高校的计划招生数可能会超过报考人数,出现录取率达“百分百”的现象,导致普通高校面临严峻的生源危机和生存危机。为保障普通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前瞻性、系统性地做好相应规划和制度建设,尽快实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制度,推进普通高校招生体制改革,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深化普通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并切实加快普通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关键词:人口政策;出生率;普通高等教育;生源
一、引 言
2008年,中国台湾地区首次出现大学招生人数大于报考人数的现象,存在着零分也能上大学的可能性;2009年,由于计划招生8.2万多人,但只有7.8万多人填志愿,因而台湾地区再次出现录取机会超过百分百的现象。继日本的大学进入“全人时代”之后,台湾是又一大学招生供需失衡的例子。形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生育率下降导致新生人口不断减少的“少子化”,从而造成高等教育学龄人口相对高校招生的不足。这种供需失衡必然对高等教育现有的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模式等产生直接的冲击,从而迫使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革。
近几年,中国大陆(以下简称我国)的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但普通高校的平均录取率却在逐年提高,2009年比上一年增加了4 %,达到62 %,少数地区如上海更是高达83%。按此发展趋势,在不久的将来,我国普通高校极有可能出现“百分百”的现象。在“少子化”伴随“全人时代”悄然来临之际,许多注重规模、缺乏特色、生源紧缺的高校以及现有教育体制是否作好准备以应对这种变化呢?
诚然,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但大众化教育不等于“零分也能上大学”的教育,也不等于普及化的教育。因而,从现阶段到未来全国实现普及高等教育的中长时期内,如何在人口与高等教育之间取得和谐发展已是当前紧迫的研究课题。本文以有关统计数据和资料为基础,通过分析普通高校本专科的生源情况,探讨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因生源问题而引致的发展趋势与相应变革。
二、人口政策与现阶段普通高等教育发展
基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人口的快速增长,1981年国家提出了明确的人口政策,其基本内容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该政策的实施,对现阶段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生源状况产生了重大影响。
1.人口出生率对小学招生数量的影响
为透彻分析人口出生率与小学招生数量间的变化关系,我们选取二者1979—2008年的数据。从人口出生率的变化趋势来看(见图1),主要有两个峰值期:第一个峰值出现在1982年。1982年以前,人口出生率处于上升趋势,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和《宪法》对实行计划生育作了明确规定,之后出生率开始下降。第二个峰值出现在1987年。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过程中,考虑了城乡、地区、民族等差异作了一些调整,使得政策有所放松,所以出生率从1984年开始上升。此后,为了控制人口增长有所失控的状况,各地相继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加以控制,特别是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再次强调“计划生育工作丝毫不能放松”,之后出生率又开始下降。最近几年出生率略有波动,主要是因为1987年之前出生的人口大多进入了婚育期。
图1显示,小学招生数量与人口出生率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只是相应变化晚了7年(原因是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儿童满6—7周岁开始接受小学教育)。出生率的第一个峰值是在1982年,相应地,7年后小学招生数量也达到一个峰值;在1987年即第二个峰值的7年后,小学招生数量又达到另一个峰值;其他年份,在考虑7年的滞后期之后,两者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着出生率的逐渐降低,小学招生数量也逐年减少,这种减少趋势又呈梯度沿着初中、高中的学龄链条蔓延,影响到普通高中的毕业生数量,进而影响普通高校的生源量。
2.现阶段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之后经历了1958年开始的教育大跃进和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的重创。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全面腾飞,普通高等教育事业有了飞速发展。1998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已有1022所,本专科在校生已达340.8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之后,出于拉动内需、暂时减缓就业压力、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满足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等原因,我国于1999年实施了高校扩招政策,之后的招生规模逐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见表1),年平均增长18%。到2008年,本专科在校生规模已有2021万人,是1998年341万人的5.9倍;同时,报考人数随着高等教育学龄人口的增长快速增加,2008年达到1061万人,为高考历史上的最高峰。但是,2009年,一向人满为患、竞争激烈的高考市场,报名人数首次出现扩招以来的减少现象,比上年减少41万人,而录取率却不断提高,达61.67%(见表1)。
资料来源:1.报考人数:1998—2000年数据源于《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1999年第372、374页;2000年第376页;2001—2008年数据源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1年第396页;2003年第654、660页;2004年第658页;2005年第656页;2006年第650页;2007年第650页;2008年第650页。2.招生人数:1999数据源于《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1999年第10页;2000--2008年的数据源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2年第12页;2004年第10页;2008年第¨页。3.2009年报考和招生人数源于教育部2009年高考新闻通气会背景材料。4.其他数据为笔者推算。
3.2009年报考人数减少的主要原因
报考人数之所以会在2009年开始减少,最主要的原因是以下两类学龄人口的减少。
首先,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即18—22周岁人口)减少。2009年,该年龄段的考生大多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随着人口出生率在1987年达到最高峰后逐年下降,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在2008年出现拐点(见表2),并于2009年开始下降,这种趋势将持续到2025年左右。此外,2001年取消年龄限制后,许多有志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往届生纷纷参加高考,但随着高校持续扩招、录取率逐步提高、高等教育学龄人口降低,考虑到1980年以前出生的人即使未接受过高等教育,以后也少有参加高考的情况,应届普通高中考生的比例会逐步提高。
资料来源:1.报考人数:2000年数据源于《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第376页;2001—2008年数据源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1年第396页;2003年第654、660页;2004年第658页;2005年第656页;2006年第650页;2007年第650页;2008年第650页~2009年数据源于教育部2009年高考新闻通气会背景材料。2.高等教育学龄人口:来源于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国人口出版社,2007年第888页。3.其他数据为笔者推算。
其次,高中学龄人口(即15一17周岁的人口)减少。2001—2009年,应届普通高中考生的比例均超过67%(2000年及以前相关数据中未区分应届普通高中生人数)(见表3),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无疑是考生的主体。2005年以后,由于高中阶段学龄人口逐年减少,直接影响到应届高中毕业生的数量,进而影响2009年的高考报名人数。这种高中和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均降低的趋势及影响将会持续到2025年左右,而普通高校的招生规模出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等原因还有增加的趋势,因而录取率也必然逐年提高,“全入时代”正逐步来临。
注:一表示数据空缺,这是因为相关统计年鉴关于1999.年的统计数据中未单列应届普通高中考生人数。
资料来源:1.高中学龄人口来源同表2的高等教育学龄人口来源。2.报考人数来源同表2的报考人数来源。3.应届普通高中考生:2000—2008年数据源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1年第398、399页;2002年第656页;2003年第66l页;2004年第656页;2005年第657页;2006年第652页;2007年第652页;2008年第652页;2009年数据源于教育部2009年高考新闻通气会背景材料。4.其他数据为笔者推算。
三、人口政策对未来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现行人口政策的首要和中心内容是控制人口数量,而控制人口数量仍将是我国今后较长时期内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假定未来人口政策不会有较大调整,只存在个别时期的微调,分析未来普通高等教育学龄人口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1.2010—2025年普通高校招考和生源供需发展预测
基于上述假设,我们以未来普通高等教育的学龄人口数和招生规模为基础,推测未来生源供需情况。我们以翟振武教授等人在《中国人口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综合分析》一文中提出的人口预测方案,作为未来学龄人口的依据。该中方案假定总和生育率在2005—2015年由1.67缓慢上升到1.80,之后一直到2050年均保持在1.80不变。这种生育率的假定与2007年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基本一致。该研究报告认为,如果我国人口总量峰值要控制在15亿人左右,全国总和生育率在未来30年应保持在1.8左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首先,招生规模的测算。虽然近年来国家多次强调要适当控制高校招生规模,但考虑到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经济社会发展,高校扩招,以及社会公众需求等因素,普通高校的招生规模还会不断增加。因而,保守的假定招生规模在2009年629万人的基础上,每年按1%的速度增长。这样,高校招生规模发展趋势如图2所示。
其次,报名人数的测算。以2000—2009年的报考人数占高等教育学龄人口的比例为基础(见表2),近10年的平均比例为6.98%,而2007和2008年的最高值均为8.49%,所以,我们取8.5%进行计算,得出报名人数发展趋势如图2所示。
图2 2010一2025年普通高校报考和招生规模的预测
资料来源:高等教育学龄人口源于翟振武教授等人撰写的《中国人口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综合分析》,载于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
统计司《2005年全国l%人口抽样调查课题论文集》,中国科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第66页。其他数据为笔者推算。
从计算结果看,普通高校招生人数将于2021年超过报名人数,录取率将超过百分百;即便以后报考人数占高等教育学龄人口的比例会有所增加,以比较乐观的9%来计算,录取率也将于2023年超过百分百。另外,虽然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在2025~2033年将有所增加,但在2033年之后又会下降,到2050年只有6648万人。因此,就生源总量而言,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未来的招考形势非常严峻,特别是在2025年之前的这15年,如何尽快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生源,并努力在教育制度、办学模式、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一系列变革,成为普通高等教育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阻碍未来普通高校生源增长的主要因素
普通高等教育要从大众化向高水平、高质量迈进,需要以充足、优质的生源为基础,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零分上大学”会受到社会的非议。但在目前,还存在着诸多因素阻碍未来高校生源的质和量的增长。其中,除人口这一主要因素之外,还存在以下四个因素。
(1)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高校扩招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满足公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毕业生就业难这一严峻的现实问题。2009年,全国共有610万名应届高校毕业生,加之上年毕业但未就业的l00万人,总计有710万人需要就业,截至7月1口,只有415万人落实去向(就业签约率为68%),仍有近300万毕业生未就业.实际上,由于一些学校在利益驱使下进行就业率造假(如“被就业”现象),造假之风大有蔓延之势,因而实际未就业的毕业生可能超过300万人。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即便是国内重点和名牌高校的博士生也在为就业担忧,甚至“海龟”变成了“海带”。一般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特别是所学专业与市场相关度低的毕业生,就业前景更不容乐观。在这种日趋尖锐的就业形势下,本来许多考生和家长认为花钱读大学能够在毕业后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但当看到许多毕业生不能就业,有的即使有了一份工作,收入也很低、前途也渺茫时,如果有更好的选择,他们就会果断放弃参加高考。2009年,有84万应届普通高中生放弃高考,约占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的10%,这其中至少有一部分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有关。随着今后高校招生和毕业生的不断增加,如果就业状况不能得到根本改善,势必会制约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直接影响高校的生源供给。
(2)高中阶段辍学。高中阶段的辍学现象,无疑会制约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的实现,并直接减少高校的生源。全国辍学的普通高中生,2005年有15万人,2006年25万人,2007年33万人,2008年28万人.辍学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由于高等教育期望收益值降低,一些学生和家长认为还是从早计议另谋他业为上策,从而作出中途辍学的决定;二足面对高中和未来高校的高额教育费用,许多经济困难的家庭只得放弃继续学习;三是一些非重点高中,由于管理松散、教学质量差,有些学生和家长认为以后上大学无望而选择辍学;四是应试教育的繁重学习任务,使一些学牛厌学,并最终导致辍学;五是有些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加之基础差和外界的影响而放弃学业。
(3)高中生出国留学。近年来,随着教育全球化和我国民众收入的提高,出国留学逐渐升温并呈低龄化趋势。出于境外先进、开放的教育体制,优良的学习环境,以及国内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等因素的考虑,许多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家庭,将尚就读于高中甚至初中的子女送往境外,以期更早地接受境外的教育并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2()()8年,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17.98万人,其中自费留学16.16万人。据留学市场业界人士透露,每lO名中国留学者中,有6个是高中生,高中生现已成为出国留学的主力军。因此,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生的出国留学热,直接减少了我国高校的潜在生源,且这种影响将在教育全球化的形势下日趋严峻。“生源的国际流动、跨国办学和教育资源的共享,将使我国教育市场,尤其是高等教育市场面临直接被瓜分的危险。
(4)新生报到率下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考生有了更多读大学的机会,优质高等教育的竞争日趋激烈,许多考生和家长把能否就读于理想的学校或专业作为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前提;若未如愿,他们便会选择复读而放弃入学机会。我国很多质量一般的高校,其学费同名校几乎一样高,这也导致某些高校的新生报到率下降。早在2003年,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就透露,“全国普通高校共发放录取通知书428万张,真正报到的为382万人,也就是说,有46万人收到通知书后不去高校报到”。目前,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各个地区。比如,2008年,青海省教育厅对省属3所本科院校、5所高职院校的新生报到情况的调查显示,本科院校新生报到率为90.77%,高职高专报到率只有73.52%.如果把前面四种因素(包含出生率)视作导致报考人数减少的显性因素,那么报到率减少则可被视为隐性因素。因为报到率的减少,实际上高校仍然没有按计划招收到这些学生,与录取率超过百分百的考生不足的结果相同,因而对这些未予报到的高校而言,实际上是一种生源的不足。
综上所述,为更直观地考察上述各因素间的关系,我们建立了现行人口政策与普通高校生源关系模型(见图3):(1)现行人口政策直接导致人口出生率下降,新生人口减少,进而沿着小学、初中、高中的学龄链条最终作用于普通高校报名人数;(2)为适应和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1999年以来普通高校实行持续扩招,在带来众多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校毕业后就业难、高中阶段辍学、高中生出国留学、新生报到率下降等新问题(就业难也对后三种问题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四种因素加之人口出生率下降,共同导致高考报名人数在2009年开始减少,并将对未来报名人数产生持续的负效应;(3)随着报名人数逐渐减少,普通高校继续扩招,势必导致高校生源的紧张局面,在今后15年内可能使录取率超过百分百(如果高校维持现有或逐步降低招生规模,“百分百”的情况可被延缓)。因此,未来持续的生源紧张态势,必将催生普通高等教育进行相应的调适与变革。
图3现行人口政策与普通高校生源关系模型
四、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建议
在面临日益紧张的生源供给和日趋迫近的“百分百”的环境下,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必将逐步向买方市场转变,从而使普通高校特别是许多声誉不佳、办学无特色、地理位置不好的高校面临严峻的生源危机和生存危机。在这种危机之下,高校很多专业将不得不缩小规模,或被合并,或被停止招生;许多高校也将被迫重组(但余地不大),或被迫转型,或因经营困境而最终破产。可以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已处于转型的关键期,能否与时俱进,并前瞻性、系统性地予以变革,将决定其未来发展的走向和成败。这里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实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制度
2008年,我国普通高中的毛人学率只有74%;随着今后15年内高中学龄人口逐年减少,如果毛入学率不能达到90%以上,势必直接影响高校的生源量。因此,为保障高校生源及其质量,除努力巩固和发展“普九”成果,认真解决义务教育阶段甚至学前教育的受教育面、辍学、入学等一系列问题,切实提高各阶段的教育质量外,须在尽快普及高中教育的基础上,把现行义务教育延伸到高中阶段,在全国实现十二年制义务教育,采取有效举措增强人们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愿望。
为此,今后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制定长期的普通高中教育发展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二是建立普通高中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合理划分中央与各级地方财政的分担比例,逐步加大财政投入特别是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保障全国所有高中学龄人口均有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机会;三是探索和创新多元化办学体制,形成各校自己的办学特色并加强校际交流;四是推进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五是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加强教师和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2.推进普通高校招生体制改革
不可否认,普通高校的持续扩招已导致生源质量下降、教育质量降低、毕业生就业难等诸多问题。如果未来招生规模的增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可能会出现国力难以支撑、产业难以吸纳、知识性失业增多的问题;同时,普通高等教育在今后较长时期内都将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很难实现开放招生的制度。因此,现有招生体制亟待从以下方面予以完善:首先,系统规划并控制招生规模。质量是普通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在面临将出现的“百分百’’录取现象时,如果教育体制、办学模式等没有作好充分的适应性准备,如果经济社会不能提供强大支撑,如果未来教声质量不能大幅提升,那么,宁可先把数量控制下来,也必须努力把质量持续提升上去。这就需要在充分认清普通高等教育的现状和未来趋势,未来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态势,以及国际环境的影响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尊重高等教育自身固有的规律,前瞻性地做好系统的发展规划,避免教育“大跃进”。其次,实行一年多次的考试方式。现行一年举行一次高考的“一考定终身”制度,使得考生的心理压力大,既影响其身心健康,也因不能反映其真实素质和能力而不利于人才选拔。为最大限度为考生着想并克服这些弊端,可以实行一年四次的考试制度,由考生选择其中最理想的成绩作为当年申请高校的依据。再次,完善选拔标准。普通高校的核心工作是培养现代化的人才,因而需要注重对考生的综合、应用和创新素质与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考查,除考查其高考成绩外,还应更加注重对其日常的学习与评价,课外活动,以及个性、特长、兴趣、爱好等进行综合考查。最后,保障考生的高校选择权。录取制度应尊重高校的录取权,但更应尊重考生的选择权,应允许考生根据自己的成绩和条件,向多所高校提出申请,在其收到一个或多个录取通知书后,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学校。
3.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
长期以来,我国的普通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至今没有根本性的改观。在这种差距影响之下,出国留学便成为许多人的首选。据教育部统计,从1978年到2008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39.15万人,但留学回国人员只有38.91万人,回国率仅为27.9%,人才流失严重。因此,为保障普通高校的国内生源市场,同时也增强普通高校的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以便在国际教育市场吸引更多的境外生源,必须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进程。
但在建设什么样的世界一流大学、怎样建设等问题方面,必须有明确和清醒的定位。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时代,只有具有民族特色,才会有更强的生命力。因此,要创建真正的世界一流,就需要在学习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继承、保持和发扬我国民族文化传统、语言、价值准则,积极建设具有我国教育理想和办学理念的高校,努力使高校“在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结构中担负起‘文化、精神的堡垒、圣地’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的双重重任,而非自觉或不自觉地变成西方大学的‘附庸藩属,或‘殖民机 、构’”。换言之,如果我国普通高校亦步亦趋地跟在“世界”后面,就难以形成自身的人才培养、学科、科研和校园文化等“特色元素”,就不可能建成真正的世界一流。
4.深化普通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宏观管理体制是普通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目前应重点深化如下两方面的改革: 首先,尽快转变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现阶段普通高等教育领域存在的诸多矛盾,绝大多数与现行管理体制有关,都是由行政主管部门不正当的管理职能与管理方式引起,因而转变政府职能、改变政府与高校的关系是完善其管理体制的核心与关键。这就需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切实转变政府的教育管理职能,使政府主要扮演监管者、掌舵者和裁判员的角色,履行建立法规制度、解决市场失灵、促进教育公平等职能,并使教育主管部门尽力为高校的发展进行服务和指导;同时,把划桨者、运动员的角色充分赋予各普通高校,由其充分行使依法办学的自主权。可以说,只有政府能够切实实现政事分开,不再当普通高校的“董事长”,不再当其“CEO”,普通高校或许才会有更快的发展。
其次,建立普通高等教育中介服务机构。当代治理理论认为,政府与社会公共机构、个人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与互动的伙伴关系。因而为提高政府对普通高等教育管理的有效性和公正性,应积极吸收社会各界参与其管理,并建立健全具有合法性、独立性和权威性的中介服务机构,如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审议会、就业指导委员会等,使其在教学与科研、资金募集、咨询建议、辅助决策、教育评估、就业指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5.加快普通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内部管理体制是普通高校运营的基础,当前还应加快以下改革:
首先,实行校董分离的董事会制度。董事会制度已被世界一流高校验证为一种成功的治理机制,目前我国许多普通高校实行了该制度,但其董事会多是虚位设置且官本位盛行、约束机制欠缺。要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董事会,使其成为具有治理权威的集体决策机构,其董事应“主要由校外人士而且是自然人组成,能够而且热情地承担起自己的治理责任,要有非功利性,将学校整体和长远的利益放在首位,董事不能利用职权谋取私人利益”;同时,为保障党的领导地位,董事会可设置一定比例的党员成员(目前的校党委书记可成为其成员)。对于学校日常运营管理的责任,由董事会授权给校长,使其作为学校最高行政长官,执行董事会的决策,并全面负责学校的组织、规划、管理等工作。
其次,完善教师参与管理的制度。哈佛大学第21任校长查理斯·艾略特曾指出,高校是教师的集合体,是知识的仓库,是真理的寻求者,它的真正进步必须依赖于教师。因而普通高校需要建立健全教授会、教代会、教师评议会、教师工会等组织和制度,保障教师在系、院、校日常管理的参与权与决策权,改变目前一些高校的管理者把教师视为学校甚至管理者本人的“工人”,而不给他们参与决策的机会或无视其意见和建议的做法。
最后,调整学科专业设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普通高校为履行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职能,以及减少教育资源和人才的浪费,就需要改变当前学科专业设置雷同和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依据办学水平、社会需求、服务对象与范围等的不同,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比如,重点高校可按厚学科基础和宽专业口径的要求,更多设置基础性、通用性、前沿性的专业;地方高校应积极设置主要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各类应用型人才。
总之,普通高等教育如何应对“百分百”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除应尽快做好t述五项工作外,还须努力对高等教育理念、教育投入体制、办学体制、就业体制等进行相应改革,做好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基础教育之间的衔接与协调,从而早日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
注释:
①本文采用狭义的普通高等教育,即指对普通本专科的教育,是与成人高等教育相对的概念。本文的普通高等学校(简称普通高校)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的设置标准和审批程序举办,通过国家统一招生考试,以招收高中毕业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实施高等教育的全日制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高等专科学校和短期职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罗煜明.台湾“高考”放录取率近百分百[EB/OL]. http://www.chinataiwan.org/xwzx/bwkx/200908/ t20090807—967394.htm,2009—08—07.
[2] 吴晶,刘奕湛.2009年高考报名人数减少录取机会增加4% [EB/OL,].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09一06/02/content一11476436.htm,2009一06一02.
[3] 钱滢璨,思嫒.本市高校录取率83%[N].新民晚报,2009一08—10(A13).
[4][8] 教育部.199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 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l8/48/inf0948.htm,1999—05一01.
[5][7][20]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8)[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5,11,15.
[6] 朱小蔓.中国教育热点问题透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219—220.
[9] 翟振武,等.中国人口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综合分析[A].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2005年全国1% 人口抽样调查课题论文集[c].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8.53.
[10]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课题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7.1.
[11] 韦承武,肖丹.上半年就业数据公布近300万毕业 生仍未就业[。EB/0L,].http://finance!.ifeng.com/money / topic/dxsjy/job/zcyw/ 20090724/987992.shtml,2009一 07—24.
[12] 廖其发.当代中国重大教育改革事件专题研究[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765.
[13][14] 肖明,马戈,刘慧杰.降温的考场[N].中国21 世纪经济报道,2009一06—10(01).
[15]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教育部公布2008年度各类留学人员情况统计结果[E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l8/67/inf01242963391971267.htm,2009—02—20.
[16]任杰.高中生成为中国出国留学的“主力军”[EB/OL].http://gb. cri. cn/27824/2009/06/15/3785s2536134.htm,2009—06-15.
[17]陈玉琨.经济全球化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1,(1):31.
[18]刘万永.46万“准大学生”哪去了r-N].中国青年报,2004—06—01(B1).
[19]何箭.青海2733名高校新生“逃学”[N].西海都市报,2008-10-15(A2).
[20]张力.我国中长期教育发展的宏观形势与政策走向[A].褚宏启.教育发展评论(第1卷)[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4.
[22]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2008年度各类留学人员情况统计结果[EB/OL].http://www.moe.edu.on/edoas/websitel8/67/infol242963391971267.htm,2009一09—20.
[23]殷小平,董晓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障碍与基本方略[A].谢作栩.高等教育社会发展[c].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4.
[24]周川.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8):53.
[25]王绽蕊.中国公立大学董事会:似“董”非“董”的迷局_J].董事会,2007,(8):44.
[26]王英杰,刘宝存.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与发展[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235.
[27]帅相志.市场经济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18.
作者简介:陈伟,男,安徽霍邱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公共管理和公共经济研究;顾昕,男,北京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社会政策研究。
原载于【高等教育研究】
201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