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公告
请输入搜索信息:
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论职业教育升学制度的构建与高等教育的变革(和震于青)

作者: 来源: 日期:2011-01-09 09:48:39 人气:
:国外职业教育升学制度有三种典型的模式,我国职业教育升学制度设计的理念应该是尊重多样化,教育升学制度应使职业学校的学生有机会沿着教育立交桥向技能纵向提升和知识素质横向复合发展两个方向发展。相应地,高等教育因职业教育升学制度设计需自身变革,以保证职业教育升学制度的顺利实施和技能人才的成长。
关键词:职业教育;升学制度;高等教育;技能人才
职业学校毕业生有三个主要的成长道路:升学、就业和创业,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途径,职业教育升学制度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和技能人才成长的重要因素,而我国职业教育目前处于升学不畅的状况,技能人才的成长道路目前也处于不通畅的状况。通过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升学制度的宝贵经验,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探索我国职业教育升学制度.扩大技能人才的成长途径和机会,势在必行。
一、国外职业教育升学制度概述
在世界范围内,职业教育升学制度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模式:经专门补习以学历达标实现升学的模式.代表国家为德国和法国;国家确认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文凭等值的升学模式,代表国家为英国和澳大利亚:通过一体化课程和学分互认的升学模式,代表国家为美国和俄罗斯。因此.本文选取了德国、英国、美国作为国外职业教育升学制度的典型代表。
(一)德国职业教育升学制度
德国的升学模式采纳了一种补习性质的过渡教育.其特点是:由职业教育机构对中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进行一定时间的专门补习,使之达到高中阶段学历标准从而实现职业教育升学制度的顺利进行。德国高校原则上不设入学考试.凡有高中毕业会考文凭或毕业证书者均享有高校人学资格[3]33-34。
中等职业教育的实施机构包括两种形式:校企合作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以学校为主体的全日制职业教育.职业专科学校、职业提高学校、专科高中和职业高中均是其主要形式。高等职业教育的实施机构包括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学院和实施师傅培训和技术员培训的专科学校。
职业教育的内部衔接通常分两步进行:第一,取得中等教育毕业证书的课程补习,即职业提高学校的课程补习.学生获得中等教育毕业证书,从而获得专科高中的人学资格。第二.取得专科高中的毕业证书,可获得不限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入学资格。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衔接同样分两步进行:第一,取得中等教育毕业证书,从而获得职业高中的入学资格.职业高中的人学条件高于专科高中。具体体现在中等教育毕业证书和职业培训毕业证书的成绩方面。第二.取得职业高中的毕业证书,进而获得大学的入学资格,包括可就读于高等职业院校的任何专业或就读于普通高等学校与职业高中所学专业方向相关的专业。若想获得所有大学任何专业的人学资格.需参加补充考试。
德国十分重视职业继续教育,它主要有三种形式:职业进修、职业改行、职业上岗。职业改行和职业上岗主要在企业中进行,与职业进修相对应的教育机构有两类:专科学院、专科学校和师傅学校,都规定了相应的入学条件和培养目标[2]。
(二)英国职业教育升学制度
英国采取的是国家确认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文凭等值的升学模式。其特点是:国家出台职业资格制度,认可不同层次职业资格与相应普通教育文凭的等值关系.并使二者具有升
学与就业的同等效力,职业资格的获得者由此取得接受各类高等教育的权利[1]34。英国的各级各类学校衡量毕业生或招收学生的标准是教育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
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实施机构是综合中学和城市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在大学与原来的“多科技术学院"与“高等教育学院"中实施[3]66。
职业教育的内部衔接主要是课程的衔接。具体做法是:把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统一制定成教学单元,按程度分为5个层次,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单元占Ⅰ、Ⅱ、Ⅲ3个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占Ⅲ、Ⅳ、Ⅴ3个层次。其中第Ⅰ层次教学单元与初中课程衔接,相邻层次的单元之间可以衔接[1]33-37,还可以依据所学单元总数的最低值和高层次单元所占百分比的最低值颁发毕业证。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顺利衔接主要有赖于国家职业资格(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NVQ)制度与普通国家职业资格(General 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cations,GNVQ)制度。英国NVQ框架共分5级水平,包括11个能力领域.确保了每一级别资格拥有者可获得成功的职业生涯以及他们的技能可在其他职业领域得到承认[3]72,统一了各个职业领域的职业资格。在NVQ的基础上,GNVQ的实施,为学生进一步获得特定职业领域内的国家职业资格或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打下了广泛的基础。NVQ与GNVQ保证了职业教育各个层次以及与普通教育之间的相互沟通与衔接,真正实现了英国教育的相互融通。
(三)美国职业教育升学制度
美国实施一体化课程和学分互认的升学模式,其特点是:由大纲、课程的一体化衔接和学分的互认保证职业教育升学制度的顺利进行。美国的社区学院校门敞开,入学不需要通过考试,只要有高中文凭和成绩单或同等学力即可人学。有些学院甚至为学习程度差的学生先补习后入学。普通高校以学生获得的学分为标准录取学生。
美国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在学制中没有单列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同样的机构中实施。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在综合中学中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实施机构是社区学院。
《卡尔.帕金斯职业与应用技术教育法》提出的“技术准备计划”保证了职业教育的内部衔接。“技术准备计划"的基本学制是“2+2"学制,把高中段两年的职业教育作为中等后职业教育的准备阶段,与两年后中等职业教育衔接,即高中段2年加上2年中等后教育。中等后职业教育主要是2年的社区学院教育,取得大专文凭.获得副学士学位[4]。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衔接主要依赖于社区学院的转学功能,基本形式是“2+2"的专升本衔接模式。其核心内容是:学生在两年制社区学院修完职业教育的转学课程后,可以凭借所获得学分,转到承认该学分的四年制本科院校的三年级继续学习更高层次的课程,最终获得学士学位[5]。
以上3个国家职业教育升学制度的一个突出特征是:以终身教育为指导思想,把职业教育看作阶段性教育而非终结性教育。
二、职业教育的升学制度设计
新型的教育体系应该为普通合格的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复合型技能人才的成长提供教育基础。构建我国的职业教育升学制度是解决这一问题.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和技能人才成长的有效途径。
(一)职业教育升学制度设计的社会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来,职业教育培养合格技能人才的能力获得了极大的提升,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目前面向技能人才的教育制度依然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新需求,主要表现在高技能人才和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供给方面。
以制造业为例,近十几年,中国的制造业为我们提供了将近40%的就业岗位,成为吸纳技能人才的主要经济领域。作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主要动力的高新技术支撑的现代制造业,要求劳动者既要有理论和专业知识,又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这些劳动者必须是一批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集知识性、技能性于一体的复合型技能人才。这就对技能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由需要“一般"技能型人才转向更加需要“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由需要“单项技术”的技能型人才转向更加需要“综合素养”的技能型人才。
(二)职业教育升学制度设计的基本理念
尊重多样性,是职业教育升学制度设计的基本理念。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评价制度的多样性。现在的教育是单一导向精英评价制度,是以数理逻辑和语言两种职能为重要内容的评价,距离多样性的评价相差很远,而尊重人才的多样性就是要尊重人的差异和多元智能。评价制度的多样性有利于全体公民的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以及向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的方向发展。其二,满足人的需求的多样性。教育制度的设计方面,要淡化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的教育选择对人一生成长的影响程度。其三,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创造高质量的工作有赖于高质量的劳动大军.而高质量的劳动大军的培养正是由高等教育和技术、职业教育一起来完成的”[6]。
未来的教育系统应成为满足学有所教的服务型教育.要坚持教育途径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在教育制度的设计方面.要淡化初中毕业的教育选择对人一生成长的影响程度.甚至淡化高中毕业的选择对人一生成长的影响程度。在不同教育阶段,各类教育之间要尽可能多的建立起沟通与衔接的立交桥,简化不必要的入门限制,方便人们从不同的基础和类型出发,去接受高一级的教育或者新类型的教育。
(三)职业教育升学制度设计的具体内容
为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对高技能人才和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升学制度的设计有两个方向:
一是技能人才升学发展的主要方向——成为高技能人才的纵向发展,即应该是升人技术型、应用型本科,进一步升人专业硕士教育。二是技能人才升学发展的第二方向——成为高水平的复合型技能人才的横向发展.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可以升人高一级的学校并实现跨专业学习。如.汽修专业的毕业生,经过选拔可以选读本科经济管理类的专业,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要。
升学的是一少部分学生,大多数学生是要就业的,这是没有疑问的。升学应主要是技术技能的升级,而不要搞成学术理论的升级。高学历并非技能人才的必要条件.他需要在职业工作中不断磨练和培养,而不是仅通过不断升学成为技能人才。在技能人才中,高技能人才和高水平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必将是较小的比例,技能人才的多数还是普通的技能人才。
三、技能人才成长与高等教育变革
职业教育升学制度与我国社会和教育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而作为技能人才成长的重要阶段,高等教育的改革是关乎职业教育升学制度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
(一)发展应用性本科教育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转型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人才的质量要求不断提升,对人才需求的层次和规格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人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理论界已形成这样的共识,即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仅是规模的扩大,而且在更大程度上是高等教育体系的变化[7]37.应用性本科教育应成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需要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大学自身要先做出改变,逐步发展技术型、应用型本科。职业教育立交桥的构建呼唤着应用型大学的发展。
应用性本科教育.是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主要是培养工作在生产一线的各级各类工程技术人员、生产管理人员,也包括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各种专门职业人员[7]3 。发展应用性本科教育,有助于实现技能人才向高技能人才的纵向发展,保证职业教育升学制度的顺利进行。
目前,一些地方本科院校提出了发展“应用性本科教育”的概念和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口号,并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应用性本科教育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术界的大力支持。
(二)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
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是相对于学术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它的设置旨在针对一定的职业背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在专业领域所授学位的通称[8],如教育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等。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面向具有大学本科学历或达到同等学力并从事相关专业领域的实际工作、有一定年限的在职人员。要求培养对象既要有一定的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又要具有与实际工作相联系的实践能力。在培养目标方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不仅保持研究生层次所必需的知识结构,更注意加强人才实际应用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专门职业人才[9]。在培养模式方面,在教学环节、实践环节、毕业环节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与工作实际相结合的综合能力。
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有助于技能人才的高层次发展,且不失技能人才本身特色,是实现职业教育升学制度的重要保障。
(三)改革高等教育的入学制度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针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入学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职教的三校生可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各地教育部门组织面向三校生的“3+X"对口招生考试,“三、二分段"五年制高职班等。实际上职业学校毕业生并不能像普通中学生一样,通过以文化知识为主的全国统一高考升人高校,其通过者人数极少。中等职业学校的优势在于以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为主,为就业做准备。学生的知识基础相对欠缺,正是因为这一点而使中职毕业生并不被高职院校看好。五年制高职班的“中期择优分流”虽好,但规模有限[10]。因此,目前,高等教育的人学制度未能很好解决中职毕业生的升学问题。
借鉴国外经验,针对中职毕业生,建议取消传统入学考试制度,采取补习制度、资格认可、课程衔接或学分互认等措施,为中职毕业生顺利升学提供一条有效途径。一方面,鉴于普通大学对生源的文化知识、能力要求等方面的相应标准,凡有意升学的中职毕业生,可参加由国家举办的补习班,取得补习班的毕业文凭即可进人与在职业学校所学专业相关的专业就读;若想进人其他专业,学生则需参加另外组织的考试。此外,对于高职院校和应用型大学来说.应严格控制对普高毕业生在招生中的比例,以保证职业学校毕业生的顺利升学。补习制度的实行,既可以保证职业学校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也是其在职业生涯中适应职业角色不断转换和终身学习所必需的[10]。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和应用型高等教育的人学资格应依据资格认可、课程衔接或学分互认,尊重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发展的要求和特点,使技能人才的升学之路通畅。
综上,职业教育升学制度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和技能型人才成长的重要因素.它的实施牵涉到社会和教育的各个层面.尤其是高等教育必须做出自身的变革来保证职业教育升学制度的顺利进行。职业教育升学制度的确定是一个长期实践和创新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论证和完善。
(和 震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北京 100088; 于 青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硕士生.北京 100088)
参考文献
[1]李海宗.高等职业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08-109.
[3]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白宗新,汤厚宽.国外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之比较研究[J].江苏高教,2001(04).
[5]任钢建.美国社区学院升学与就业双重功能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比较教育学博士论文.2008:121.
[6]联合国教科文组.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Z].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巴黎,1998.
[7]高 林,等.应用性本科教育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8]陈方红,王 锋.应用型本科院校设置专业硕士学位的背景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9(05).
[9]张海英.我国专业学位的发展趋势[J].未来与发展,2006(03).
[10]刘启娴.中职与高职的衔接模式与原则初探[J].教育研究,2001(02).
《中国高教研究》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