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公告
请输入搜索信息:
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立足校企一体发展路径建设教育服务型高校

作者: 来源: 日期:2011-01-09 09:48:51 人气:
何向荣
在全球经济危机、生态恶化、世界政治多极化等极不确定性因素的环境中.曲折复杂的中国经济、相对封闭的教育系统应当如何应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指出“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多年来,从校企一体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到校企一体化教育流程创新,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坚持在寻求校企一体办学的基础上,倡导并实践“教育服务型”高校的建设理念。
一、转变发展方式——应势之需。突围之举
就业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难点,是潜在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但就业难问题只是职教、高教改革的表象,最根本的还是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需求不对应。教育发展必须关注教育改革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应对转型升级,只有“跳出”教育才能切实发展教育:跳出教育评价教育,跳出教育反思教育,跳出教育发展教育。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于1999年由浙江第一高级技校和温州冶金机械厂联合改制共建。当时,温州冶金机械厂这一当地最大的国有企业因负债、亏损而濒临倒闭,但一大批来自生产一线的双帅型教师和管理人才成为发展高职的优势资源。肩负高职教育发展与国企改制解困两大跨世纪历史使命,学院需要着重解决两大类突出问题:统筹协调各个利益主体关系;充分发挥多元办学资源协同效益,循序渐进地推动转型升级,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
产业经营固然有风险,但不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不进行体制机制突破,风险更大。十年来,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学院投资拓展一些与专业相关度大的优良资产和优质产业,成为温州城市新中心区的生产性服务基地,使高校成为政府、企业之外的助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第三种力量。例如,2000年,学院与温州市政府职能部门合作创办人才市场,以“人才市场”为枢纽搭建学院与企业互通的“立交桥”,企业也由单纯的关注招聘人才开始转变为向学院“订制”人才。服务转型升级择项的关键要素是专业群与地方支柱产业的相关度、专业发展与产业发展的前景期望,是学院根据战略目标整合资源的能力。
因此.当大多数高校仍以规模、面积、教师数、经费、课题数等指标来衡量办学实力,倾向于封闭的校园、封闭的教学和封闭的学术理沦,依赖政府支持,满足于封闭办学现状时,学院秉承“大气致远、精工诚贸”的校训,以实现社会公益目标最大化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办学价值追求,坚持不求规模求质量,不求外表求内涵,不求综合求特色,不求功利求品牌,形成了以政府、行业、企业合作,集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办学新模式,并有效推动高职就业质量提升的系统创新。自2006年起,学院全面启动每年三项社会产学研服务项目。当时的“歪门斜道”,实际上是一条从公益到社会,再到产业,又自然回馈到教育的高等教育改革之路,形成高校生态发展的价值循环系统。
从实践到理论,再以理论指导实践,不仅要有“想”的欲望和能力,更要有“敢”的勇气和行动。相较于社会系统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高校因其特殊性而具有体制机制改革先行的可能性与先发优势,关键在于把握好三种关系度:高校的自主性与政府的公共性,高校的教育性与社会的服务性,管理的行政性与教授的学术性。以办学使命与核心价值观为决策依据,使创新活动、独立思考与自由表达、规范民主管理与依法治理学院等协同共进,这是高校科学发展的必然。
二、校企一体路径——机制突破,流程创新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公认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向。但是,由于缺乏法律法规保障、合作仅靠人际维系、缺少契约制衡等因素,现实社会中的校企合作一头热一头冷,工学结合两张皮等问题长期伴随,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老大难”。
独特的办学渊源成为学院校企一体办学路径的逻辑起点。与一般的校企合作不同,真正的校企一体是教育办学主体、生产经营服务市场主体、独立的法人主体的统一体:在体制上有机融合、高效运行,成为一个利益相关系统。目前,学院已经搭建了四个层次的校企一体人才培养平台:依托举办方杭钢集团实现“校企一体”培养高技能人才;以投资或控股的形式自办生产性服务企业,进一步推动校企一体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以师资、技术、项目、品牌等优质资源吸引企业入校,合作建成校内专业生产性实训中心;与中国正泰集团、德力西集团、康奈集团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例如,学院和企业共同投入建成具备印前、印中和印后加工能力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校内生产性实训车间,印刷专业学生可以直接在学院承接订单实现上岗操作;再如,眼视光技术专业有视光配镜、眼镜设计与工艺(全国唯一)两个校内生产性实训中心,校企合作契约明确:双方共同投资,各有侧重,企业负责生产经营,学院融入教学。
2009年,学院与有关单位合作建设浙江创意园(与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合作)、温州市知识产权服务园和温州电子信息科技园(与日资企业忠成数码合作)。由于签署工学结合协议是相关企业或行业协会成为合作方、入驻园区的前提。因此。园区建设在直接服务地方转型升级的同时,有效保障了校企一体、面向行业进行工学结合的市场契约关系,推动了基于园区服务平台的教育流程创新。教务处长兼任知识产权服务园的总经理,企业高管、专家与技术人员是相关专业的兼职教师.专业教师带着学生团队承担企业项目攻关。例如,信息工程系软件设计工作室承接中国电信温州分公司的项目。主攻3G进校园的功能和系统开发,并以3G技术引领精品课程建设,展开全方位教改:动漫设计专业教师带着学生们承包新闻网站“温州网”动漫频道的所有动漫原创设计业务。
教育与市场的隔阂消失,学院与企业的边界模糊。与此相应的是学院独具特色的“三三制”培养模式:通过校企一体办学模式、产教一体教学模式和学用一体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岗位核心技能、岗位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毕业证书、职业证书和顶岗经历证书(经验证书)的三证融通,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一体化内聚力、一体化目标、一体化课程与教学、一体化评价构成了校企一体化教育流程主轴,“三力”、“五共”、“四化”、“四度”是其核心要素:企业的教育力、学院的服务力和学生的发展力构成校企一体化的内聚力;教学生产共时、技术资源共享、课程体系共建、专业队伍共建及校企利益共享的一体化最终目标;课程范式项目化、课程组织多样化、课程实践生产化、课程成果产品化,是教育流程创新实质所不能忽视的要求;从学生、企业、学院和社会四个维度的“满意评价”。建立校企一体化教育流程创新的评价体系。
三、教育服务战略——需求导向.生态系统
高校拥有丰富的资源,如人力、科技、文化、品牌等。早在1904年,查尔斯·范海斯提出了著名的“威斯康星理念”——为社会提供直接服务,使区域大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育服务,即以教育为载体,以文化性、智力性和开放性为特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社会的服务。将社会服务全面纳入学院的体制机制中,使培养学生与直接开展社会服务并举并重,是教育服务型高校与传统高校办学的根本变革。能否突破传统观念影响和思维定式限制.通过直接的社会服务构建高职教育生态系统,实现真正的开放办学,是高职院校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
作为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高校提供的教学科研服务具有公共效用不可分割性的特点,在很多情况下没有特定受益人,因而也就没有唯一的利益主体。教育服务型高校的社会服务体系的关键是建立高校服务决策过程与社会权利主体的联系机制,目标就是实现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即重视社会公益性,社会利益最大化。支点是社会利益度量的公共价值,其社会服务追求的并非一般的利益获得。而在于能高效地释放高校的本质功能,能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文生产力和科学创造力,通过与社会联动创造出更多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造福社会。针对社会知识技术迅速更新的需求关注点,教育服务型高校可提供各种类型的全日制或非全日制教育、论坛研讨沙龙等知识交流平台等教育社会化服务,实现社会校园融为一体;针对政府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需求关注点,教育服务型高校可提供政府咨询服务,使高校成为智慧的中心,高校、政府实现双向服务和支持,共同推进区域文化创新;针对企业技术与产品升级的需求关注点。教育服务型高校可充分利用优势资源进行技术研发推广,推动行业企业技术发展,提升师资素质,促进产学研合作;针对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进步,教育服务型高校可通过建设科技产业园区促进新产业的科技引入与人才聚集.培育新产业企业家,推进技术消化与共享,从而引导区域新产业发展,促进科技与人才的聚集,教育与产业结合。
依托高职教育事业优势,从社会需求的关注点出发。以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为切入点破解职教冷热难题.将学院的人才培养核心业务与人才培养的增值服务有机结合,以高教社会化服务、政府咨询服务、技术研发推广服务、文化创意引领、科技产业园区构成“教育服务型”高校的社会服务链。2003年开始,学院实施科技服务、文化创新等社会产学研服务项目,与国内外知名高校、企业、行业协会合作相继建立轻工产品舒适度研究中心等23个科技服务中心,并且大力推动区域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2006年起,学院每年推出三项产学研社会服务项目,紧贴市场需求和区域文化发展需要.以特色项目与科研载体直接服务社会。如:2006年以温州轻工研究院等为代表的科技应用服务、以地掷球世锦赛为载体的体教结合新模式探索、以国际刘基文化研讨会为平台推进区域历史文化研究:2007年的旅游地产与文化旅游品牌策划、民间工艺美术传承与创新发展、台湾与海西经济区研究:2008年承办改革开放30年与温州创业创新实践系列活动、世界温州人大会一一温州发展与高等教育创新论坛、积极推动温州创意产业发展并成立温州创意产业协会。2009年,与行业共建的“三大园区”项目变“传统生产车间”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打造现代服务业,结合生产性实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通过物业加科技、创意的方式增加产业附加值,人才培养与企业经营相互促进,实现了国企改制解困并从传统制造转变为高教、科研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的统一体。
政府意志、生产经营和市场诉求、高校教育、科研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目前,学院正通过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以职教集团利益相关机制进一步巩固不具有资产关联度的校企、校校之间的市场契约关系,同时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在教育资产与非教育资产之间设置风险防范机制,强化资产投资和管理,探索多区域、多产业、多产权的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方式。从校企一体特色路径到政、产、学、研、市一体化运行。学院将自身的教育服务行动与政府的发展改革战略相结合,在攻难克艰的社会实践中发挥高校优势。
【作者系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中国高等教育
2010年第8期